随着春节假期结束,我市工厂陆续开工,部分企业再遇招工难。据有关部门预测,节后至3月底期间,全市用工缺口约为3万人。招工难问题,尤其是不少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未能满足,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前我市对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。
市党代会、市两会提出坚实工业立市,实施创新驱动等发展方向,人才成为重要的“动力之源”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多处提及人才工作,包括全力支持五邑大学加快创建特色鲜明广东省高水平工科大学、继续推动五邑大学开门办学、打造“学院之城”、落实人才强市“十四条”、打造江门“人才岛”、高标准建设全国博士后创新(江门)示范中心等。围绕这些内容,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,了解我市人才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方向。
出台政策,建设人才强市
谈及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,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仇东航坦承:“我们这个行业排在前面的都是外企,大部分在上海设总部,我们去上海高薪聘请高端人才,一说来江门,许多高端人才就不愿意了。上海在支持企业引进人才方面有住房、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,很多同行都把研发中心搬到上海。”
要引进人才并且留住人才,就要营造适合人才发展、成长的环境,这是我市许多人大代表和企业界人士的共识。市人大代表、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梁炎浓表示,与许多企业家、尤其是海归企业家进行座会了解到,其实人才最看中的不是补助政策,而是政府的留人机制以及所在环境是否符合其需求。比如学校、医院等,这些配套措施如果能够完善,江门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将大大提升。
降低门槛,唯才是用,是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声音。市人大代表、台山磐石电视大学教师齐穗娟认为,现在江门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客观存在,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,我们能否另辟蹊径引进人才?首先,适当放宽年龄限制;其次,对于学历等资格审查放宽松一些,另外,对人才留下来的意向作一个初步的评估,将意向较强烈的作为重点引进对象。
其实,我市向来重视人才工作,人才强市是我市重要战略之一。去年3月,我市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若干意见》(人才强市“十四条”),人才工作力度空前提高。此次,落实人才强市“十四条”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,也是很多市人大代表的诉求与愿望。据了解,2016年,根据“三大平台”、“五大产业集群”的发展需求,以及江门经济地理环境和财力的实际,我市科学制定人才项目,按照人才强市“十四条”有关规定,出台实施了10项配套政策,进一步完善人才新政体系。
探索“菜单式”培训模式
“江门的传统工业较多,其中机电产品较有代表性,但是电机行业人才非常缺,因高校改革,把电机和铸造传统专业取消了,找不到这方面人才。没有技能人才,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将成空中楼阁。”广东瑞荣泵业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陈国荣的一席话戳中我市企业面临的另一问题——技能人才短缺。
据市人社局调查,虽然近年来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数屡创新高,高技能人才已超过10万人,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我市企业转型的需要。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产业而言,如先进制造业中的焊接、机电一体化、3D打印技能人才等。
“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,江门经济的发展,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支撑。”鹤山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徐秉炬的观点颇具代表性。
我市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基础,如何整合职业教育资源,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考验我市人才政策。对此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“创建全国高技能人才示范市”、“建立高技能人才‘菜单式’培训模式”,为我市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、开出了一剂药方。
据悉,对于高技能人才“菜单式”培训模式,我市已经在探索。我市在省内首创以职业培训联盟实现高技能人才“菜单式”培养,发动本市企业、职业技术院校、技工院校、职业培训机构、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自愿组建职业培训联盟。去年,我市累计为193家企业提供“菜单式”服务1156人次,促进了企业和人才双向效益倍增,在满足多样化、个性化培训需要方面,取得了较好成效。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完善充实“菜单式”培训选学形式与内涵,注重培训实效。
将潮连建设成“人才岛”
上一篇:2012年江门市直教育行业杭州职业高中专场招聘拟聘用第一批人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