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男孩杨六斤,6岁时父亲去世,母亲改嫁,4年前爷爷奶奶相续去世,他独自生活。5月底,他的故事在广西电视台播出,6月6日,深圳康桥书院两位义工,辗转4000多里,把杨六斤接到深圳,学校准备资助他读书。6月20日,杨六斤堂哥、镇政府干部、原学校校长和广西电视台记者来到深圳,要求将杨六斤带回广西,表示其现在已经是,需要他回去处理事情,包括捐款。(据《》)
一个广西孤儿,命运多舛,生活得很艰苦。住在空房子里,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,常吃野菜充饥,还自制工具抓鱼,算是肉菜,然而一旦被媒体报道,被深圳义工帮助,获得捐款,竟然成为“香饽饽”——当地镇干部及原学校校长想接其回家。
“”为何突然变成“”?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:为何早先不对表达关爱?接回已经成为“公众人物”的孩子,究竟意欲何为?
对于一个孤儿的关爱,本是当地政府的责任,可事实上,成为孤儿的杨六斤生活得比较艰难。但经过媒体报道之后,一方面,当地有关部门可能意识到了面子问题,毕竟是本地孤儿,却受到千里之外的义工关爱;另一方面,孩子已是“公众人物”,接收到捐赠的钱物也多,不把孩子接回去,又如何处理呢?
可是令当地脸红的是,孩子却说:“我很喜欢这里,这里有大哥哥和弟弟玩。”一听到回去孩子就不高兴,心情很差。在外地的深圳,孩子已感受到“家”的温暖。如果当真回去,孩子可能受到的是“利益纠缠”,而不是温暖。
当地政府如果真心诚意让孩子回去,应该给孩子的人生规划好,并且要有物质保障,可当地政府却似乎没有做长远的打算,一切都是迷迷糊糊。因为当地干部竟然说,“有很多事情,我也不方便说”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“不方便说”?如果还是这样含糊其辞,那么对孩子的未来,笔者仍旧感到担忧。
也许,当地政府此次是否是真心诚意已经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,他们是否能从中收获到有益的反思。
tag标签:
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下一篇:2014年广东高招:一本宝鸡市职业技术学院院校投档情况较往年理想